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砚残雨写心愁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代替宗泽担任东京留守使的杜充消极抵抗、屡战屡败,最终在兵临城下之时无暇他顾、弃城而逃,率残部溃退至江南的建康府。金兵尾随而至、长驱直入,啸聚于长江北岸。在胡马饮江、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建康城也是危如累卵、朝不保夕。是年冬月,敌酋完颜宗弼挥师渡江,杜充不战而降、建康陷落。就在这年的上巳节,李清照写下了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一词,表述了自己忧国伤时的情绪和凄切悲凉的乡愁: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上巳”一般在农历的三月三日,是我国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在唐宋时代,每至上巳、寒食、清明时节,人们在祭祀先祖的同时,也惯于芳郊踏青、摆荡秋千、遥放纸鸢、草上蹴鞠。水边,有丽人照花;郊原,有罗裙飘曳。这个节令,正是东风骀荡、迟日暖阳、芳草萋萋、柳暗花明时候。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然而,词人起句便是“永夜恹恹欢意少”表明了长夜漫漫、愁思萦怀、兴味索然之心情。次韵“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用“长安”代指京都汴梁。长夜辗转反侧,梦中神游故国;亲人相见,不胜欢愉,然而梦醒时分,才发现是一场美丽的虚幻。故而,此处著一“空”字,使伤心失落之情尽显无余。“为报今年春色好”一句“为报”意为传闻。听人说今年的青光依旧明媚,可见词人还没有外出赏游,当是“永夜恹恹”、“空梦长安”之后心绪不佳所致。歇拍“花光月影宜相照”一句,用一个“宜”字,就已经反映出词人心懒意散、漫不经心,早已没有了踏春览胜的闲情逸致了。过片点题:“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再无心情饫甘餍肥、推杯换盏、浅斟低唱,代之而来的是家常便饭、杯盘草草,只有酸梅酿制的酒,与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煞拍之处,词人直截了当而又沉痛哀婉地发出慨叹:“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酒醉心醉的时候,依旧鬓角簪花;鲜嫩的花儿啊,莫笑我风鬟雾鬓、红颜衰老。故国沦丧、无家可归、春意阑珊、日薄西山,这春天、这家国、这酒醉之人,都将会成为风中落红、天边云烟啊!

    这首词,是一个柔弱女子哀感顽艳的悲叹,是一个爱国词人发自肺腑的忧国之愁,是一个以笔作枪的伟大女性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悲愤呐喊,可惜的是,她的声音过于孱弱,早已淹没在“西湖歌舞”之中了!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来:“秋风秋雨愁杀人”!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在金兵气焰日炽、剑拔弩张、大兵压境之下,建康城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就在这围城将破、危在旦夕之际,发生了一件让李清照国耻未雪又蒙家羞之事。当时,建康城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宋高宗的驻跸之地。一天深夜,身为御营统制官的王亦率部叛乱。此举事先被下属察觉,并及时上报建康府,但赵明诚不以为然,故而未采取任何应变措施。是夜,下属临时布阵,成功平息叛乱。而身为地方官长的赵明诚,不仅没有冲锋陷阵、指挥戡乱,反而临危抽身、缒城而逃。局势被控制之后,赵明诚旋即被罢。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夫妻二人打算到赣水一带暂住。于是,他们沿长江买舟西上,途径和州、姑孰(今安徽当涂)、芜湖、池州等地。

    当他们行至和州境内时,李清照得知当年被困垓下的西楚霸王自刎之处——乌江就在这里,她不禁心潮澎湃、诗情涌动,写下了那首妇孺皆知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二十个字的小诗,却像一支炸响的鞭子,抽打在临阵脱逃的赵明诚心坎上,更像一声当空炸响的霹雳,惊心动魄、振聋发聩,在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小朝廷头顶上怒不可遏、久久轰鸣!

    这就是李清照的另一面,是被婉约的闺情词遮掩住的另一面。其实,她不仅是一个聪敏灵慧、风情万种的小女人,还是一位侠肝义胆、碧血丹心、壮志报国的女词人!

    夏日五月,船至池阳时,赵明诚接到谕旨,出守湖州(今江苏湖州)。此时,宋高宗已经移驾建康,诏令赵明诚即刻“过阙上殿”领旨奏事。由于事发突然、时间紧迫、不容耽搁,赵明诚只得暂且把李清照安顿在池阳,独自返回,疾驰建康,准备随后再把她接往任所。

    六月十三日,正值炎炎盛夏,赵明诚舍舟登岸,一身葛衣、英气逼人、神采奕奕、目光如炬,望着舟中的李清照施礼告别。李清照心有不舍、泪流满面,问道:“当下兵荒马乱,局势动荡不安,若遇不测怎么办?”赵明诚伸手答曰:“只能跟随众人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先弃辎重,再弃衣服被褥,然后再弃书册卷轴、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万不可丢,必须随身携带,与身俱存亡。切记莫忘!”说完话,随即策马远去。由于高温酷暑,加之长途奔波、鞍马劳顿,赵明诚在途中就已染病,及至建康,已是身患疟疾、卧床不起了。七月末,李清照得到赵明诚抱病不起的消息,迅即乘船东下、日夜兼程、急速赶赴建康。等她来到赵明诚身边时,他已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了。回天乏术、心如刀绞的李清照望着弥留之际的夫君悲泣不止、痛不欲生。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这样写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至此,时年四十五岁的李清照结束了为时二十七年的第一段婚姻生活。对于人到中年的李清照而言,那是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是一段相思成愁、为伊憔悴、卿卿我我、恩爱缠绵交织在一起的甜蜜人生,更是一段牵肠挂肚、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暗自垂泪的揪心回忆。从此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