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
蔡琰穿戴好衣服,细心地把床上印有的梅花的布料剪下,收藏起来,这才迈出房门。
三个侍女低着头,步履蹒跚,眼睛像个大熊猫眼,仿佛一夜未眠。
“你们三个这是怎么了?”
“公子,夫人!”
“我......我们......”
蔡琰关心道:“你们眼里有血丝,回去休息一下。”
“不用,我们服侍公子和夫人。”
李轩摇摇头,带着蔡琰拜访李家人。
吃早饭后,与她回门看望蔡邕。
蔡府就在同一条街道,距离不远,走几步路就到了。
李轩对蔡琰说道:“以后琰儿想回去看望父亲,随时都可以。”
“嗯,谢谢夫君!”
蔡邕见到女儿回来,心情很高兴。
“贤婿,进来说话。”
李轩改口道:“父亲可还习惯东莱郡的气候?”
“没有习不习惯,只要你们在身边,哪里都是家!”蔡邕感慨道。
“心安处,即是故乡。”李轩会意道。
蔡邕点点头。
两人聊起来,蔡琰在去一旁帮忙端茶倒水。
“父亲,我打算建立一座东莱学院,由您出任祭酒,不知您意下如何?”
蔡邕询问道:“子玉,你先前所说,东莱纸随便我使用?”
“自然,父亲想着书立传,皆可使用便捷的纸张,无限供应。”
“好,这东莱学院祭酒一职,我接下了。”
李轩微笑道:“不着急,学院正在选址建立。”
“且等您休息一段时间,适应东莱的环境,学院建设完成,再谈教育之事。”
蔡邕却淡然道:“用不着金碧辉煌,一间屋子,能遮风避雨即可。”
“我整理好书籍,就开始招收学员,学院先在一处简单的院落就成。”
李轩微微颔首,“就在咱们这条街道尽头,有一座闲置的院落,我让李管家送钥匙来给父亲。”
“如此最好不过。”蔡邕说着,端起杯子喝水。
李轩打算借着蔡邕这块金字招牌,让青州名士尽入吾瓮中。
“父亲,青州多名士,北海高密有郑大家,北海朱虚有邴原、管宁两位大儒,平原高唐有华子鱼,不若邀请他们一道,讲经授课,不失为儒家盛世。”
“除去郑大家,其余三位皆是名士,声名远扬,受人尊敬。”
(注: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
(注: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
(注: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
(注: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
蔡邕凝望着李轩,也不管李轩是什么用意,回应道:“确实是闻名天下的大家!”
“我亲自修书一封,邀请他们到东莱一起讲学、论道。”
“但是郑君才能胜我十倍,需要亲自去请方显尊重!”
李轩拱手道:“郑大家我去请,其余诸位有劳父亲!”
“哦?”
“我一直资助郑大家讲学,他们用的也是我东莱生产的纸张。”
“......”
之后雷厉风行,李管家很快交付钥匙。
蔡邕整理他的宝贝书籍后,开始在院落里招收学员。
东莱郡的世家大族子弟,听闻蔡邕要在东莱招收学生,纷纷赶来求学、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