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讲的种田,可不是拿着锄头,到农田上意思一下就完了。毕竟和后代帝王比起来,朱元璋是真的会耕田。
整地,堆肥,翻地,播种,除草,收获老朱全都门清。
不同于后世那种,把种子撒下去,上了化肥,喷了农药,就可以坐等丰收的情况,眼下的耕田要复杂得多,必须定期除虫除草,时刻关注苗情,缺水了还要灌溉。
而且除草什么的,必须顶着日头出去干活因为自有中午的暴晒,才能迅速杀死杂草,不然顽强的野草,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重新扎根,再度复活,除了个寂寞。
假如除草的时候,遇上了阴雨,多半是不行的。
再有除了粮食之外,还要种植蔬菜和杂粮这一块就更麻烦了,别的就不说了,光是各种豆子,红豆、绿豆、黄豆、芸豆、蚕豆。早熟的,晚熟的。各种不同品种,差不多有几十样。
为了能丰富餐桌,让家里的孩子多吃一口,在耕田之余,必须按照时令,把一样一样的种子种下去。
清明种什么,谷雨种什么,全都一丝不乱,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说在古代种田,也不是闷头傻干就行的,必须熟悉时令,了解历法,甚至懂得些天气变化,唯有掌握这些小窍门,才能把庄稼种好。
再有就是要老实肯干,不怕脏不怕累。
没有化肥,就要想办法沤肥。
粪便,烂树叶,池塘的稀泥把这些挖出来,堆在一起,经过发酵分解,变成可用的农家肥。
很可怜的是,辛辛苦苦弄出来的农家肥,百十斤的一筐,背到了田里,累得弯了腰,所能提供的养分,还不如一小把化肥效果好。
农民的艰辛,可想而知。
其实真正了解这些时候,就会很自然而然明白,爱惜民力的原因因为随便征用百姓服役,打乱农时,轻则造成减产,重则绝收。
失去收获,往往就意味着人会饿死。
所以,针对百姓,你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修水渠,挖壕沟,建水库,这都没问题,老百姓也愿意出力气干活。
但是做这些必须放在农闲的时候,或者让百姓自己安排,在料理了自己农事之余,才好出工,不然的话,就会事与愿违。
天可怜见,朱标小朋友才八岁,就被老朱提着,吭哧吭哧挖坑撒种子,耳边还不断响起老朱的叮咛。
一遍又一遍,不停询问,记下没有?
朱标简直要疯了,我是你儿子,欺负孩童,没有天理啊!
小家伙只勉强种了两垄地之后,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喘息,额头上都是热汗。
朱元璋看在眼里,也是心疼,但更多却是迟疑这孩子身体不行啊,咱小时候,还不到六岁,就跟着下地干活,一忙活儿就是一天,都不知道累。
这小子才干这么点活儿,就叫苦连天。
这可不行!
“朱标,你是当大哥的,要给兄弟们做个表率,往后你有空就来这一片,学着种田。还有,让你娘带着你养蚕,采茶,纺纱织布,你什么都学点,没有错的。别觉得那是女孩子干的事情,张先生不还喜欢织毛衣吗!咱们国库财税三成就靠着丝绸,茶叶,马虎不得。”
朱标真的哭了,我想换个爹,在线等,十万火急。
金陵这边,朱元璋拿张希孟的这套主张,教导儿子,在山东,却是要用这一套主张,来培养人才。
“张相,我记得在几年前,你就讲过,以民本立学,讲的是衣食为本,日用为道现在想来,差不多到了落实的时候了吧?”
刘伯温笑呵呵道。
一项主张,从提出到实践,从书本变为现实,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
你有什么主张,必须有什么配套的措施落实下去,不然就是空谈。
拿儒家来说,人家自诩士大夫,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认为功名只在书中求,然后人家就鼓捣出了一整套的科举学堂体系,从官学到书院,一应齐备。
考取了相应的功名,就能获得相当的待遇,真正实现了颜如玉,黄金屋,一站式购齐。
哪怕你七老八十,又老又丑,肾虚腰疼,半夜盗汗,穷困潦倒只要能考上功名,立刻就成了十里八乡的一枝花,无数人争抢着攀附。
这倒不是说是对的,问题是人家从主张到实践,逻辑闭环了。
当初张希孟总结出衣食为本,日用为道。主张亲民爱民的民本主张但是要怎么落实,还缺了关键一步。
所以说想要取代儒家,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
眼下的复旦学堂,就是关键的一步。
“伯温先生,确实是到了这时候,只是要怎么设置,还需要推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