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是山区,这里人爱吃蘑菇,不过都是山里采的野生蘑菇。
每年初夏,是蘑菇大量上市的季节,菜市场里随处可见,味道鲜美,算得上是凉城家家必吃的。
不过,每年因为野生蘑菇中毒的例子也不少。
“我说的是一种人工种植的蘑菇,叫平菇。产量高,生产周期也短,关键是没毒性,安全。“陈强解释。
之所以会想到种平菇,还是前两天在少艺馆的报刊亭看到了一篇报道。
说市农科站的实验基地,引进了一种高产平菇,正在全市推广种植这种高经济效益作物之类的。
其实,这平菇早在八十年代便引进国内了,只不过各地引种时间有差异。
凉城菜市场也有平菇,不过,几乎都是从省城运过来的,不仅价格高,而且也不太新鲜。
陈强问了好几家,价格都在一块二到一块五一斤。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猪肉,也才一块五。
种植平菇,其实没啥难度,关键还是菌种不好找。
特别是凉城这种山咔咔里,新鲜事物要想进来,过程一般都比较长。
刚好,过几天陈强就要去市里参加比赛,他想着提前两天出发,把这个事情给办了。
趁着还有几天时间,陈强采购了一吨石灰,就地在黄伟家屋后挖了个坑,铺上厚塑料布防漏,再泡石灰水。
没有这石灰水,不说种出来的产量了,就是菌种发不发都没法儿保证,给植料消毒,这是必须要有的过程。
农村的玉米芯可以说是最不值钱了,家家户户都有,除了生火做饭,没有其他的用途,陈强一分钱一斤直接收了四万斤。
让工人们等石灰水一凉,就全给泡进去,二十四小时再捞出来。
只等陈强的菌种拉回来,用消过毒的玉米芯一包,再用塑料膜一裹,挨着码放到暗棚里就行。
十月的凉城,温度还有二十度以上,棚内白天还要通风散热,到了十月底,就要开始烧火,给暗棚里升温了。
九月二十八,陈强让张宁给弄了张假的通知,上面戳了个少艺馆的公章。
就这样拿回家,让老妈一看。
二十九一早,陈强就带着周毛先一步去了市里。
晃晃悠悠两个多小时,到了市汽车站,直接叫了三轮,赶往农科站。
本以为要费不少功夫才能找到菌种,结果一到,人家农科站门口的种子店里,要啥有啥。
平菇菌种堆了一大堆,根本无人问津。
怪不得要在报纸上做广告了,陈强苦笑。
一谈价格,也真心不便宜,一块钱一公斤,这价格你要推给一般的农民,他宁愿种白菜。
一公斤大概可以装二十个菌包。
准备的四万斤玉米芯,大概是两万个菌包,这就需要一千公斤的菌种,也就是一千块钱。
陈强咬了咬牙,都这时候了,小气不得。
种子店见二人豪气,还附送了一本平菇栽种手册。
之前陈强已经将种植平菇的一些要点跟周毛说了,又用笔一条条的写下来,再加上这本手册,只要不图省事儿,基本上问题不大。
别问陈强是怎么清楚平菇种植的,他前世就在网上买过菌包,那种家庭用的,买回来,塑料袋一装,往厨柜下面一放,一个月不到,就能吃蘑菇。
一吨的菌种,又雇了一辆面包车,让周毛吃完午饭就直接回家。
到手的钱,果然还没捂热乎就没了。
这一摊下来,三千大洋就进去了,还不知道这平菇能不能种出来呢。
吃过饭,陈强在大学旁边找了个旅馆。
前台是位胖胖的阿姨,嗑着瓜子,全程没有抬头,根本没注意到要求开房的人,仅仅比吧台高了半个头。
只要钱到位,不管你是谁。
安置好后,便朝着前世那些熟悉的地方瞎逛。
九月末的市区气温还有些高,比起凉城,至少高了三五度。
这里大街小巷还能见到不少卖冰棒的贩子。
偶尔也能看见有卖雪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