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在拿着西提斯号从德班港发回的电报开始决心为大英帝国建造更强大的装甲巡洋舰的时候,德国人同样也在总结经验教训。
首先汉莎号在抵达马普托湾后遇到的燃煤告罄的情况让德国海军高层极为担心,虽然在试航时有进行过各个航速下的燃煤消耗量的计算,但是这次长途奔袭超过6天,汉莎号的实际燃煤消耗远高于计算数据。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长时间运作的机械磨损导致的功率浪费、燃煤的燃烧率不是最理想的状态等等,但是从结果上看,如果不是进入了葡萄牙港口进行补充燃煤,那么很可能就算汉莎号接下来的航程一路顺风,也很难和前来接应的德国运煤船顺利会和。这个可能性对德国海军高层来说是致命的。
汉莎号之后会和赫尔佐格号通过苏伊士运河返回德国,汉莎号会进入STT造船厂进行检修,顺便寻找燃料消耗率比计算数据高的原因,并且要在提高锅炉燃烧率和降低动力组做功损耗上想办法。
但是这些办法都是一时半会见不到成效的,因此如何能用最快速度解决德国舰船的续航力问题成了重中之重。德国海军起步较晚,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困在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小池塘内,在远洋航行方便的确有诸多欠缺。
虽然现在德国海军舰船经过发展,续航力横向对比并不算差,但是考虑到德国海军面临的状况,却比其他国家都严峻。德国又不是英国或者法国,海外基地遍布全球,想上哪加煤就上哪加煤,也不是意大利,安心守着地中海就足够了。
有着海外殖民地,但殖民地数量又不能满足海军远航需要的德国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来解决这个问题。
德国海军得出的结论就是建造更多的辅助船只来解决问题,让帝国的辅助船只部署在各个殖民地之间的航线上,这样海军的舰船就可以更方便获得补给,而这些辅助船只在战时也可以打上中立国的旗号,从而隐蔽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又成为了海军造船计划的一个额外的开销,虽然是额外开销,但是对约亨来说却并非完全是弊端,如何从弊端中找出有利的一面才是穿越者最大的金手指。
如此良机怎能放过,约亨干脆借题发挥,再次给德国人强塞新思路:“建造大量运煤船部署在航线上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当然鉴于我国的情况我承认这笔开销的确有花的必要。但是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为什么我们要建造大量辅助船只部署在航线上,而不是用这笔钱来建造可以跟随舰队一起行动的辅助船?
当然,想要跟上舰队一起行动意味着这些辅助船航速要求更高,价格自然也会上涨,但是我认为就算贵也不会比建造大量辅助船只然后分散出去贵多少。而如果能跟随舰队一起行动,那么我想在效率上也应该高过还要在某个地点进行会合然后才能进行补给的方式更高。”
“殿下您的想法的确很好,但是您应该知道,就算运煤船跟随舰队一起行动也并不能提高燃煤补给的效率,实际运用中的各种制约导致并不会比和部署在特定区域的运煤船会合后加煤有太大的区别。”提尔皮茨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其实舰队运煤船这个概念早已经不新鲜了,英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进行过尝试,试图采用索缆对舰船进行海上纵向补给。不过英国人在尝试的时候发现,想要动过摇摆的索缆来运送燃煤这种固体燃料来装满一艘铁甲舰那庞大的煤舱所消耗的时间简直令人发指,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具备实战价值。
有英国人尝鲜在前,因此所有人都知道这玩意根本不靠谱,所以燃煤的补给依然是要通过码头或者靠帮的形式,在停泊状态下完成,所以约亨的建议在提尔皮茨这样的专业人士眼中不具备可行性。
这些约亨当然都清楚,他敢提出这样的要求自然有方法应对:“这些我当然明白,燃煤的特性自然让海上补给困难重重,不仅如此,燃煤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不同品质的燃煤的燃烧效率的区别对舰船的航速影响极大,而且燃煤的燃烧效率也很低,这也同样限制了舰船的航速和航程。
燃煤的体积也同样占用了大量空间并且带来了巨大的重量,而且燃烧不完全所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形成的滚滚浓烟也会成为测距仪绝好的参照物。而且烧煤导致我们的锅炉还要经常性的清理煤渣,否则会进一步影响燃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