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曲中,獨愛南派的曲子。不僅僅因為自己是南方人,更是喜歡那份細膩婉轉。
北派的曲子中,如果非要說個喜歡,那就是激烈悲愴的陜西箏曲。陜西派曲子獨有的“苦音”和“歡音”其實就是潮州箏曲中的微升4和微降7。當初客家人南遷,想必帶去的也有這音樂的引子。而大唐官話,據說也和當今的閩南語、客家話最為接近。
陜西箏曲就如同站在高坡上的信天遊一般,寂寥中透著激烈的熾熱,有時能催人斷腸。
山東箏曲直白大氣,就如同山東話一樣,節奏平直,少有婉轉。河南箏曲鄉土氣息濃郁,上下滑音突兀明顯,潑辣大膽。這是我不大喜歡的兩種箏曲流派,總是覺得過于粗獷了。上樓是河南箏曲中難得比較雅致的小曲子,而小飛舞中豐富的下滑音也有幾分可愛和滑稽。
與北方箏曲的直抒胸臆相比,南派要多了幾分纏綿悱惻。
浙江箏曲是我的最愛,清麗婉轉,帶有明顯的江南絲竹意趣。潮州箏曲是潮樂中的重要文化成分,一般分為三板,用現代名詞解釋便是慢中快板。“輕六調”是比較簡單的,曲風酣暢輕快“重六調”曲風憂鬱感傷,曲調壓抑,情緒幽怨,略微接近陜西箏曲,但情緒要隱忍很多。
客家箏曲也稱漢調,也是當年從北國帶到南方的。所以曲風倒不大具備潮州箏那樣較為顯著的廣東音樂的特色,比較柔美優雅,以抒情性為主。
浙江曲對右手要求較高,多為顯著的快四點,個人感受對抹托的要求也很高,所以要多做大指和食指的練習。不然快板部分很難流暢合拍。偶爾也會用到左手彈兩個簡單的低音和弦,而且多是用指肉彈奏,在清麗淋漓的右手主旋律中烘云托月的一種氣勢,如夜幕深沉下的一律皎潔月光,低低風影更顯其明朗。跨八度也是浙江箏曲的特點,創造一種獨特的抑揚頓挫之輕靈,如清泉潺潺,高音如觸巖,低處如激起水滴墜。而潮州箏曲對左手要求較高,吟揉滑顫均要在反復的練習和對意境的揣摩中找到恰如其分的力度,否則音樂的味道和境界都將毀滅。潮州曲本是以細膩著稱,所以,切勿心急。一定要淺斟低唱,以情動人。個人認為,潮州曲和古琴的意境有些微類似,尤其是重六調的曲子。類似在于,旋律簡單,難在造境。卻切忌浮躁之氣,心境平和,樂韻自在指尖流淌,用心去品味手指的力度和位置,必會有沉浸其中的感受。
現代創作的曲子,多借鑒了西洋的段落式華章,倒是些許鋼琴的味道了。左手開始彈奏複雜的和弦和琶音,甚至複調,而傳統中的和弦也就是大小撮而已。現代創作的曲目表現力豐富,是中西合璧的結晶。論傳統韻味,還數傳統曲目。
不少孩子能指法嫻熟地彈好技巧高超的大曲子,面對慢曲子卻無法攻克。原因很簡單,小孩子接受能力快,手指靈活,對付技巧不是問題。難的是那些意境超過技巧的曲子,而意境的體味和創造是一個超越技巧的課題,她關乎靈魂、氣質、年齡和閱歷。
音符,可以在一分鐘彈出來,而音樂,卻永遠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