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砚残雨写心愁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寻寻觅觅的浓愁——独抱浓愁无好梦为谁憔悴损芳姿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在国家形势波橘云诡、乱象丛生的情况下,赵明诚被诏急赴建康朝圣,而后去湖州履任,却不幸病逝于建康城。

    葬毕,李清照因过度悲伤和劳倦,猝然病倒。这时,朝廷已开始遣散六宫粉黛,并准备封锁长江、全面禁渡,以抵御群聚于江北、觊觎江南的金兵。李清照考虑到家里还藏有书籍两万卷,金石刻两千卷,可以待客百人的器皿和茵褥,以及数量与此差不多的其它物品,于是,想到赵明诚有一个做兵部侍郎的妹婿,他当时正率部作为后宫的护卫驻防洪州(今江西南昌)。随即,她就差遣两个老管家溯江而上,先将行李分批送往他那里去。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冬天,洪州与健康先后沦入敌手,其结果,这些东西悉数尽失。李清照自青州一船接一船运到江南的东西,就这样转瞬之间烟消云散了。及至此时,她身边只剩下了少部分分量轻、体积小的卷轴和书帖,以及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的诗文集,世说新语,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几件,南唐写本书几箱。李清照把它们搬到卧室内,偶而病中欣赏。这些可谓“岿然独存”之物了。更为可悲的是,同年九月,金兵的虎狼之师大举南犯,扬州和建康首当其冲,李清照由此开始了携带着沉重的书籍和文物而独自逃难的艰辛历程。正如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一诗中所描述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由于长江上游地区不能再去了,加之金兵的动态难以预料,李清照又想到了自己的弟弟李迒,他那时在朝中任勅局删定官,便打算前去投靠。可是,当她历经千辛万苦赶到台州(今浙江台州)时,台州太守已仓皇逃命。她匆忙折身北上赶往剡县(今浙江嵊州),出睦州(今浙江建德),途中丢掉了随身所携带的衣被等物,继而急奔黄岩,随即雇船入海,追随从杭州入海、漂泊于海上的南宋朝廷。李清照历尽千难万险、疲于奔命的行程,基本上是追随着宋高宗的逃亡路线。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朝廷代表着大宋,皇帝代表着国家。于是,她朝着宋王室狼奔豕突的方向而去,一路上投亲靠友、求人雇船、下海上岸、费尽周折,而且还携带着她和赵明诚耗费半生心血所搜求的书籍文物,赵明诚生前有托,最后的这些文物要与之共存亡。对于一个乱世流转、失魂落魄的孤身女子而言,其中的艰辛、无奈与悲苦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李清照又遇到了事关夫妻名誉和个人命运的大问题。赵明诚在病重期间,有一个叫张飞卿的学士前来探望,而且还随身携带一把精美的“玉壶”恭请赵明诚予以鉴定。其实这只是一把貌似美玉的石雕品,并且随即又带走了。不曾想祸端自此而始,赵明诚谢世后不久,外面就有谣传说:赵明诚在临死之前还把一把价值连城的玉壶献给金国“馈璧北朝”、取媚于贼人,以留后路。紧接着,又有传言纷至沓来,说有人已经暗中上表,进行检举和弹劾。这在两国激战正酣、殊死较量之际,关涉通敌之嫌,何况还涉及到中国文人历来最为重视的人格尊严与民族气节问题。闻听此言,李清照惶恐不安,不敢言语,更不敢就此作罢。于是,善良柔弱又不乏耿介性情的李清照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把所有的青铜等古物拿出来上交国家。她想以此证明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洗刷夫妻遭遇的难辩之诬、不白之冤。

    当李清照得知宋高宗驻跸台州的章安镇时,她又立即跟随御舟从海道驰往温州,接着又急奔越州(今浙江绍兴)。建炎四年(1130年)十二月,宋高宗为便于自身逃命,便下诏轻车简从,把郎官以下的官吏全部遣散。这时,身心疲惫的李清照辗转流落到衢州(今浙江衢州)。宋高宗绍兴元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