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兵是这么好带的,世上为何就那么几个名将?”
封赏的圣旨发下去后,折克行便知道这一次自己是真的时来运转了。在大同府被打压了这么多年,一朝扬眉吐气啊!
奈何好事多磨,折克行正待率领亲兵奔赴云内州的时候,知谏院司马光又上奏说道:“国家患在兵不精,不患不多。夫兵少而精,则衣粮易供,公私充足,一人可以当十,遇敌必能取胜;多而不精,则衣粮难赡,公私困匮,十人不足当一,遇敌必致败亡。此利害之明如白黑,不为难知也。边鄙之臣,无它材略,但求添兵。在朝之臣,又恐所给之兵不副所求,它日边事或败,归咎于己。是以不顾国家之匮乏,只知召募,取其虚数,不论疲软无所施用。此群臣容身保位,苟且目前之术,非为朝廷深谋远虑,经久之画也。臣愿陛下速降指挥,应在京及诸路,并宜罢招禁军,但选择将帅,训练旧有之兵,以备御四夷,不患不足。其灾伤之处,州县不得妄招饥民以充厢军。但据所有斗斛,救济农民,俟向后稍丰,使各复旧业,则天下幸甚!”
陆承启看了之后,哭笑不得。
司马光还以为是以前那样,把饥民充当禁军。要知道大顺立朝之后,黄河水患就没有停过。单单是元绶年间,大大小小的决口已经多达五六十次,河南府也是被毁了再建,建了又毁。每次黄河决口,肯定有大量饥民涌来京兆府。朝廷无奈,只能招募其中青壮,充当禁军、厢军。
可现在厢军已经名存实亡,禁军早已剔除老弱病残。司马光虽在地方时久,却不闻朝廷兵事早变,不复以往了。
这封奏折,陆承启只批阅了一句话:“查实再奏。”便退了回去,至于司马光知道实情后是怎么羞煞,陆承启也不想知道。他一天要忙的事情太多了,哪里顾得上这个所谓的“千古名臣”?
殊不知这类的“千古名臣”,大多都是牛气哄哄,别人都是错的,就他是对的。幸亏包拯包黑子已经薨了,不然他能指着陆承启的鼻子骂,唾沫都能吐到脸上。陆承启还不能还口,温言笑脸地说骂得好。
想到这,陆承启不禁有些同情起他那便宜老爸来,在包黑子的“劝谏”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活到六十几岁也是不容易啊。
像现在朝中名臣诸多,有韩琦拜司空兼侍中,蔡襄馆阁校勘,知制诰的曾公亮,礼部侍郎吕公弼……历史名臣数不胜数,可那又如何?他们一个个都有着眼界的掣肘,世界观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不能从根本上看问题。虽说不乏有亮眼之举,但也是不能为续。
这些名臣,还特别喜欢抱团攻击另一个团体,是为党争,最让陆承启头疼。幸亏现在政治清明一些,内阁首徐崇光在朝中是少数派,还能平衡一二。待得日后徐崇光退下后,陆承启任用谁为首辅呢?任命文彦博、司马光一派,则韩琦、吕公弼不满;若是任命韩琦这个名相,则好似对文彦博也是亏待。唉,幸福的烦恼,两难啊!
“罢了,船到桥头自然直,走一步看一步吧……”
陆承启放下奏折,揉了揉太阳穴,处理政事什么的,太耗精力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