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引进了,育苗这块农科院包了,他们一切都是现成的,经验也足。
包括王绍鹏那边德阳的苗也包了,可以提供七百亩的种苗。
条件是,农科院要种植经验和数据共享,以及优先引种权。
骆一航则又添了一個种植出来的红薯优先采购。 总体而言算是互利互惠。
跟农科院合作的话,王绍鹏那边这次省心了,复制豌豆颠时候的模式,赚笔快钱,技术方面农科院包了。
他现在的事业方向也不是农业技术,而是变成了做农业的商人。
骆一航得到的好处是原材料供应,今时不同往日,七八百亩,一百五六十万斤糖墩墩红薯,还是能消化掉的。
而且种权还是骆一航的,谁也抢不走。
绵阳农科院别看付出这么多,但拿到一个优先引种权就完全能够回本,还大赚。
而且赚两遍。
地方农科院,受到当地财政拨款,有义务回馈当地。
优先引种,等摸索出来种植技术之后,本地就可以先种,他们可太知道一个优秀的新品种在开始阶段有多挣钱了。
这就是功绩,也是农科院的存在意义。
而且农科院还有农业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还可以成果转化,以及农产品售卖。
第一年旱涝保收,骆一航全买走,赚钱。
后面骆一航收不完了,他们自己还能卖,也赚钱。
好处多着呢。
——
这次合作就相当于年初时候在德阳王绍鹏那里搞的第一次区域试种。
区别在于,豌豆颠时间短,几十天就行了。
糖墩墩时间长,要半年。
豌豆颠开始时候只有一处,糖墩墩是两处。
还有豌豆颠时候种植技术是自己摸索,时娟和罗宏志长期出差就泡在了德阳。
这次糖墩墩种植技术改成农科院去摸索,时娟不用长期出差了。
但短期还是得来。
谈完合作之后,农科院的人还挺急。
当天就跟文英时娟那边开了个视频会议。
详细了解了一番糖墩墩的技术特点、种植方式之类。
骆一航跟着听了一段。
说的是什么“价值高可以尝试用小棚,竹片片骨架,便宜简单,提早半个月上市也好。”
“块茎比较小,密植也可以试试。”
“高低垄技术能用上么,要不然都试验一下。”
“……”
结果就是时娟又要出差了,来绵阳一块研究研究。
没办法,谁让文英是实验室科学家,种植这块并不擅长,而时娟是全能呢。
——
处理完在绵阳的事情之后。
骆一航和王绍鹏返回了德阳。
先去看了王绍鹏联系的田地,一共三百多亩。
因为合作方式改了嘛,骆一航也就不用再深入了解试验田的事情。
大概看一下就好。
这次包田、种植、养护、采收,全是王绍鹏的事情,骆一航只管最后定个价全给收走。
看完回程的时候。
路过了最开始的豌豆颠试验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