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看了一眼宇夜冰,见宇夜冰神色凛然,不慌不张,此时竟比万里征表现的还要从容,顿时好感大增。
苏轼缓和了一下神色,挥手道:“你说吧。”
“苏大人,您可知道我们将军是在收服了黎州和叙州的蛮夷才被朝廷擢升为巡边使的,现在大理军队要攻打建昌城,必定借道黎州,而且据我所知,有一只大理骑兵已经在叙州境内集结了,这样战事一起,刚刚归附我大宋的两州百姓必然遭殃,此其一。”宇夜冰顿了顿,观察了一些苏轼的表情,见对方没有反应,继续道,“其二,黎、叙两州以前都是同时向大宋和大理称臣的,但更接近于大理,所以对于大理此次出兵会不会想要将两蛮州同时收归其自己管辖,我们也不得不防。其三,在大人到任之前,万将军为解决军饷和粮草,已经将很多壮丁派到蛮地垦荒,现在好不容易有些收获,如果被大理一战毁掉,不仅仅是万将军许多努力付之东流,更是无数将士的血汗颗粒无收啊。”
苏轼越听神色越是紧蹙,宇夜冰说得确实在理,难道自己先前的怀疑是错怪万里征了?想想这一路的巡边使也不至于和那边的叛匪扯上关系,可是……
苏轼猛的想起董叶澜信中提到中华军的禁军装备问题,陈拓巫山大捷和远赴赴大理的时候,苏轼正在家中给父亲苏洵戴孝,只是在一些老友口中稍稍听过这些消息,只是说南方有禁军兵变,其时,兵变的发生频率还是很高的,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一般都会很快平息下去。这次在大理的叛匪莫非就是我大宋的叛变禁军?
“万将军!”苏轼转过头问道,“你可知道那叛匪的来历?”
万里征想了想,还是如实回答道:“大人,那首领自称太湖陈拓,手下带了几千叛变的禁军从我武隆城城下偷偷溜进了大理,占城为王。”
“哦,”苏轼点了点头,“如此,我当写书一封与那董叶澜,一封给那太湖陈拓,劝其各自罢兵,免得互伤元气,我自当上奏朝廷,准其招安陈拓部,现在国家北部西夏忽视耽耽,正是用人之时,与其在这跟他人抢食,莫若回家共抗外敌。”
“迂腐!”万里征和宇夜冰心里都暗暗骂了一句。
“你们俩先去沿江布防,但切记,不可擅自惹怒对方!”说完苏轼便回到书桌写起他的书信来。
万里征和宇夜冰也不好多留,只得退了出来。
“将军!这当如何是好?”宇夜冰一出门,就焦急的问道,“现在高升顺大军压境,时间可脱不得啊,督帅让我等务必在三日之内将后路清空,以完成其他部署。”
万里征也头痛,心里不知道问候了苏轼多少遍。
突然万里征一拍额头,道:“怕他个鸟的,老子早就不姓宋了,这几天被升官冲昏了头,我今晚就把这苏书生给关起来!”
“将军,这样不好吧!督帅~~”陈拓曾经关照过在他亲自过来见苏轼之前一定要好好对待。
“督帅还说一切从权,现在事急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况且我又不是要伤他,只是关他几天,等战事一结束,我们就直接把他押到督帅那去。”万里征打定了主意,就向宇夜冰招了招手,附耳说了几声。
……
苏轼很晚才从书房回到家中,他带着他的家人来到武隆城赴任,就把家安置家人们都还不敢用晚饭,都在桌边等着苏轼,苏轼回到家,觉得身心很放松,给陈拓和董叶澜的信也早已发了出去,想想梓州虽然没有那江南繁花似锦,但终于有了自己用武之地,心情居然好了起来。
和家人用过晚饭,苏轼正准备回书房,忽然听得院外窸窸窣窣的步子声,好似有无数人在自家院外。苏轼叫过家丁,“院外发生什么事了?”
家丁明显有些慌张,说话都有点结巴:“回……老爷,有……有一大堆……兵……围……围了……起来。”
苏轼咋听之下,心中顿知不妙,大步走向门口,打开门,见早已有一队士兵将自己的院子围了个水泄不通。那士兵带队的一个武官从马上跳下来,向苏轼施礼道:“末将胡庸奉万将军之命,保护苏大人周全!请大人自回府中!”
苏轼终于把原来错怪万里征的念头收了起来,知道自己是被软禁了。
“你们将军呢?”
“已经出城去武隆港了……”那武官如实禀报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