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国庆后的秋意已经沁入骨子里,赵刚坐在业务科的办事大厅内,从容的处理业务。
业务科内终于接受了赵刚的身份,这和赵刚潜移默化的暗示,还有袁年军明面上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公务员体制内的这种身份认同感非常重要,尤其是基层单位。只要赵刚在这个位置上不犯大错误,威信就会越来越重,等赵刚转正后,马平对他的提拔就会显得水到渠成。
此时,赵刚正给工伤劳动者录口供,仔细的询问细节上的问题。本来这是吴俊峰的份内工作,但赵刚学习了三个多月后,也逐渐掌握了这套程序,现在赵刚在业务科内已经是多面手的存在:精通业务、熟悉法律知识、能和工厂企业的办事人员打成一片,这不仅是赵刚工作绩效的一部分,对业务科的工作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而且单就录工伤口供而言,赵刚就比做了很多年的吴俊峰要仔细。吴俊峰录口供时纯粹按照流程来办事,劳动局法规定的提问流程上的问题,他才会提问;如果工作流程上没有的问题,他即使想到了也不会提问。
这就是工作态度的区别。
赵刚没有全部按照工作流程来,他会在提问时,插两句劳动工人的子女爱人情况,通过这些细节了解工人的家庭结构;还会问一问工人的收入情况,再结合已知信息判断该工厂是否有拖欠工人收入的可能性;甚至还会旁敲侧击问一问工人的社交关系,来推测行业的潜力。
总之,赵刚录口供时,以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流程为基础,又加入了很多自己认为需要的补充,有些比较重要的细节,赵刚还会在口供记录上备注出来。
比如赵刚常备注“该工人家庭关系复杂,劳动补偿款需提早发放”,或者“该劳务者所在工厂已经欠薪一个半月,走访时需要去了解一下情况”。这种细节记录方法,不仅有利于赵刚录口供时的氛围,因为这些寻常的问题容易打消隔阂,受伤的工人在赵刚面前更有倾诉和认同感。
吴俊峰照本宣科似的提问,得出来的也是机械化的答案,除了完成这份“录入口供”的份内工作,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
不过赵刚不会专门和吴俊峰说这种事,更不会要求吴俊峰学习自己这种做法。原因一是赵刚在业务科内还需要稳固自己的位置,实在不宜因为这个事得罪吴俊峰;其次吴俊峰只是工作态度不积极,却没有推诿工作,这种意识作风的问题,劳动局内除了马平能够“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整改,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越权批评。
常务副局长纪立军都不行,在公职单位内对作风、纪律、还有单位形象的整改建设是一把手的“武器”。在寻常手段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一把手开启这把武器,通常能对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杀伤。
但在滨江区劳动局内,赵刚觉得马平的地位是稳如泰山。马平看上去是区长张茂林的人,但现任区委书记文建军插手劳动局内部事务安排别人过来领空饷时,马平又没有自己出面,反而交代给人事科科长廖海山去安排。
赵刚自然不会如小说写的那样,在内心中发誓要去报复哪一个领导,武侠小说的片段在现实主义的职场内是完全走不通的。
我们都知道“修炼”这种说法,放在现代社会就是对一个人自身经历、社会资源、基本素质等等的综合评价。如果抛开上级领导个人道德或者私德来分析,这些人能从一群人脱颖而出当上领导,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赵刚做为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掌握的社会资源、本身的经验积累都要弱于那些浸淫行业很多年的前辈领导。
如果赵刚这时候有报复的心思,就有三个问题:
一是容易把重心偏移,刚毕业的年轻人重心还是在工作和业务上,过多考虑人际关系的曲折,会分散自己的精力;
二是赵刚这个年纪的“修炼”比马平低太多,再加上社会地位有差距,马平看赵刚如果说100%能看透不太可能,但下属某些心思70%猜透还是可能的,赵刚如有报复心思,看似藏在心里,其实是写在脸上的;
三是赵刚如果太刻意纠结过去的挫折,心胸和眼界都很容易被局限在一小块地方,年轻人的目光还是要向前看,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正在发生的事。
所以赵刚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