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要“一拳捣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可能崔颢的诗要淹没在唐朝的诗海中。这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路,使我们将学会用全新的观点是审视历史。由来旺山、茅王山,使我们知道了江西瓦西坝的人口大迁移,而作者却感悟到茅王山与蛮王山之间的联系,告诉我们,江夏蛮是武汉一带真正的原著民。像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

    武汉老地名一书能承载历史的厚重,与“地名”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有关系。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条街亭,可称地名;大到一片海洋,小到一湾水塘,可称地名;大到一条江河,小到一泓清泉,可称地名;大到一系山脉,小到一杯黄土,可称地名。但仅有这个先决条件是这远远不够的。这本书之所以厚重,主要是沿于作者具有厚重的学养和睿智,具有一位史学工作者所特有的厚重责任感和使命感。

    董老师是一向以写“大散文”著称的湖北界的女作家。她能从那积淀如渊的文明中,能从那像层峦叠嶂透着神秘的历史中,找到一条通向深处的捷径,将武汉的历史与武汉的文明展现在读者面前,谈何容易。

    透过书中那一行行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十分严谨的治学精神。

    在禹王殿?禹功坊?朝宗楼一节里,作者给读者展现出一组组数字:“从1368年到1660年,洪灾平均9年一次;从1661年到1911年,平均5年一次;民国初年;1931年以后,洪灾的频率更密,平均3年一次。”还有武汉堤防志中关于1949年至1985年的记载。这一组组数字变成铅字,付印于书中,每一个数字,都饱含着作者所付出的心血。

    如果不是作者亲临那丛林稀疏,茅草从生的来旺山,即茅王山,怎能感悟到茅王山与蛮王山之间的内在联系——谐音的关系。如果不是作者对应着一张张旧版的地图用放大镜子细细地查找,怎能串出“帝跸汉口”的线路呢?更可贵的是,作者在写嘉靖皇帝到武汉这一篇章时,还特地作了一份嘉靖的年谱,说是“简单”但所花费的心血,花费的精力是巨大的。正因为有这个年谱,作者找出了汉口繁荣与嘉靖皇帝之间的联系。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要把一个历史地名弄清楚,很多时候必须深入到历史典籍中去。比如,李自成败走武昌是不是他彻底失败的前奏?武昌之役到底对李自成的打击有多大?这些都不是地名所能够反映的,还必须有更详细的历史依据。于是,我通过阅读清史稿,阅读有关鳌拜、阿齐格的传记,发现了历史证据,正是他们在不停地追击李自成。他们与李自成的正面战,自武昌之战后便不存在了。”

    同时,作者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书中可见一斑。胡锦涛曾在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这是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争的肯定,为此,董老师特意增加了英雄之墩王家墩的篇章,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从三眼桥这一节中称抗日战争的1945年驻扎的一支国民党军队——陆军第十三军,前面有一个“伪”字,到增设英雄之墩王家墩,可窥见董老师思想转变的蛛丝马迹。

    如此这般,这本书怎能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正因为这本书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使我们找回了武汉城市的底蕴,城市的气质,城市的精神,城市的魅力,使我们更加热爱这滨江滨湖的城市——武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