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乡音无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贺知章有首诗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时背诵此诗没有什么多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读懂了诗人言辞中的无奈和辛酸。

    我曾到一个偏远的边境农场体验生活,遇到一位河南老乡,他用一口标准的河南话讲述了他怎样在五十年代来的新疆以及当时的心情和生活;后来又讲了当职工时的待遇和退休后的处境。我问老人回过老家吗,他信口念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许久,才慢慢地说前年他回去了一次,村上都是生面孔,唯一的姐姐已经作古了,没有其他啥人了;我说叶落归根,老了你不回去;他说哪里黄土都埋人,五六年那一批和他一起来的好多老乡已经到“十三连”报到了,就差他了。(十三连是兵团职工对团场公墓的戏称)。老人满头白发,身体硬朗,说起话来满面红光,手舞足蹈;家里的摆设很简单,但很整洁;客厅的地面是红砖铺成的,被主人擦的红红的没有一丝的尘土,一张上面写着刻着红五角星的桌子上放一个小电视,主人说是十七寸的,用一个红平绒的电视罩罩着,有棱有角的。站在红砖铺成的地坪上,你压根感觉不出这是个边境农场的职工之家,此时,我觉得没有谁比我的老乡活的充实快乐,因为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这片土地,即使有怨言也随着时间的流失,被边塞的风吹的无影无踪了。当他知道我会唱河南戏时,十分真诚地请我唱一段;我为他唱了一段朝阳沟后,他自己也哼起了豫剧花木兰中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哼唱的虽然不是字正腔圆,但那一口乡音里浸透着深厚的乡情。我看到了老人眼睛里的泪花随着节奏在闪动,我说有机会我给您多唱两段中不中,他说中,老中!

    我从不否认我是一个河南人,即使河南话土,河南人是其他省份人口说的焦点;我的朋友问我,你来多年了,为何还是一口老家话,这样说话人家会看不起你;我说,我喝的是家乡的井水,吃的是家乡红薯,我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就教会了我说“中”我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看毛主席说多好,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不就说普通话吗,我学。为了我学普通话,说普通话的妻子和儿子强行做我的老师,他们可谓诲人不倦,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地纠正我的读音;严格要求地一次次示范,但他们慢慢由希望变成失望,所取得效果甚微,时间长了他们也就气馁了,不了了之了,也不在对我说的话挑毛求疵了,只是冲着我摇头大呼:“笨到家了!”最后我的“家教”对我无可奈何起来,一声比韩国电视剧还长的叹气中,他们彻底结束了他们的要把我培养成又红又专人才的任务。

    乡音是简单的,没有许多美丽的词汇,但却句句朴实,三两句话,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流淌出浓浓的乡情溶合在一起。生活中,我不太喜欢外地人学说河南话,他们说的有点东施效颦。外地人耳中的河南话,有不少是从河南戏中听到的。这种河南话,并不是真正生活中的河南话。河南戏中的对话,为了追求演出效果,为了讲究字正腔圆,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突出的特点是加了拖腔,添了长音,再稍微拐了拐弯儿。这一来,反倒给人一种源于生活低于生活的嫌疑。换句话说,起码是明显的脱离了生活。试想,谁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说一口戏曲念白,咦咦呀呀,非笑歪一片河南人不可。但如果见那一个老乡听他的乡音未改,肯定是夸赞嘉许,到底是血浓于水啊,最起码他不曾忘本。

    在我们老家的村里,婴儿最先学会的话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奶奶抱着孙子或孙女,问:“小猫怎么叫?”孙子孙女就张着嘴:“妙妙妙。” “鸡咋叫?”“咕咕咕。”小孩子嘴巴往一块挤成一个圆发出响声。“狗咋叫?”小孩子就噘着小嘴:“汪汪汪。”“牛怎么叫?”小孩子两只手伸开放在脑袋上:“哞——哞——” 。孩子学会叫父母,也就是单一的一个字“大”和“娘”所以长大后人与人之间说话也就变的简单起来。侯宝林大师早年有一段相声,谈到河南话,最大的感触就是省事,凡事只用一个字表达。“谁?”“我。”“咋?”“尿!”引得大江南北多少笑声。据本人对照求证,侯大师的话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再现,与现实生活中的河南话有很大的差距。

    俺的乡音里上午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