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殿,召对还在继续。
赵佶又嘱咐了几句,才结束了和纪忆的问对。
正式任命他当遣大食国使的诏书,很快就会通过中书门下下达。给大食国哈里发和塞尔柱苏丹的国书,则是由翰林学士起草,文采飞扬,保证哈里发和苏丹都看不懂。
礼物也已经准备妥帖,有张择端画的《大宋天子的油画像》和《孔夫子油画像》,有汝窑出品的精品瓷器,还有精美的江南丝绸,以及精装版的《天理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道德经》等书籍。
对了,这些贵重的国礼并不只有一份,而是准备了同样的八份,分别装在八艘战船上。根据武好古的说辞,是为了防止船只遇上海难沉没而遗失……实际上则是想将其中的一部分赠送给天竺或欧洲的君王。
纪忆可是大外交家,好不容易出一趟远门,怎么都得多去一些国家吧?有可能的话,武好古还希望纪忆和李纲可以周游欧罗巴列国呢。所以礼物也得多准备几份。
“陛下,”接着向赵佶汇报的是章援,“大教化团也已经万事俱备,兵马已经聚集了3000人,缗钱筹集了500余万,和尚、道士、博士也集中了数百人。
另外,大教化团还准备好了一套三教合一的道理。”
“三教合一?”赵佶不止一次听过这个词儿——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使得占据统治地位的儒生不得不为了保卫信仰而斗争了。可是儒学又因为无法完美解释天地宇宙灵魂这些人们迫切想要知道的事物,因此也就无法抵御宗教对人心的侵蚀,不得已之下才有了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路线。
“你们怎么解释?”赵佶问。
“太初有天理,同时有了儒、佛、道,儒治家国,佛化人心,道法自然。三教本同源,皆出于天理……”
“这不是将天理置于最高了?”赵佶皱皱眉头,“和尚、道士们能答应?”
“在中原是不能答应的,”武好古道,“但是在西域也只得答应了,要不然大教化团如何可以成行?难不成三教自己先斗起来?要那样的话,还这么去和天方教讲道理?”
“说的也是,也只能这样了。”赵佶想了想,又道,“章卿,你务必要牢记一点,大宋十载之内就会和契丹开战,河西、安西方面,至少要保持中立。”
章援道:“臣一定会设法将西平王兄弟的注意力引向天竺的。天竺距离中原数以万里,而是国富兵弱。西平王兄弟要入了天竺,没准会把河西版籍都奉还陛下的。”
在宋代,阿三国可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和中原媲美的富庶土地。而且阿三国那里没有什么强权,迦色尼王朝已经衰弱,再说他们也是个侵略者,还和阿三本土的信奉佛教和婆罗门的王国没完没了的拉锯——眼下佛教在印度还没有彻底仆街,在后世孟加拉和恒河中下游一带还存在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护法波罗王朝。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也还存在,受到波罗王朝的庇护。
如果信奉佛教的西平王进军西北天竺,完全可以和波罗王朝结盟。衰败的迦色尼王朝根本不堪一击。
而一旦进入西北天竺,那帮西贼就是老鼠钻进了米缸,再也不把贫瘠的河西走廊当成根本了。
如果高俅在这个时候挥军进入河西,不战而胜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这样最好。”赵佶满意地点点头。
和历史上的情况不同,因为武好古和高俅的努力,西夏已经变成了大宋的安西军。这一战也打出了赵佶的自信,在他看来,再有个十年八年,大宋就能做好北伐契丹的准备了。
到了那时,稳住河西军、安西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们和契丹站在一起,在西北挑起新的战争,牵制大宋的力量。赵佶对于大教化团和河西军西征的事情那么热心,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如果能用祸水外引的方法摆平河西,那大宋就能安心对付契丹人了。
见过了纪忆和章援之后,赵佶吐了口气,对还留在殿中的武好古道:“大郎,你说赵乾顺和赵忠顺真的会被引到天竺去吗?”
“会的。”武好古不假思索地回答。
“为何?”
“因为他们还欠大教化团200万缗呢!”
“200万缗很多吗?”
“不多,”武好古道,“但是却还不清,除非西平王肯进军天竺,否则还会欠更多的债。”
那200万是有利息的!一年40万,虽然不是利上滚利,但是40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