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因此,面对当今经济改革大潮,如何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下方面进行改革,必定会促进基础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教育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变单纯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种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原来同计划经济相协调的旧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与经济和科技脱节,尤其是基础教育长期受追求升学率和按分择优思想的影响,加上社会传统思想观念长期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中小学教育一直难以摆脱各种片面导向因素的制约。近几年来,升学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起来。沉重的课业负担,紧张的学习气氛,频繁的考试,几乎使中小学生变成了“书呆子”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束缚着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这种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与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种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基础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打破陈旧的教育模式,经济工作也要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只有双向结合,相互协调,教育才能实现彻底转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站在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确立全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拓宽育人途径。改革基础教育,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教师的思想状况,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义务教育法,迅速转换教育新观念,提高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意识。二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继续改善办法条件,依据纲要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逐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学校建设的宏伟目标,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三要采取有力措施,减轻中小学的课业负担。这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本出路。大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大胆探讨教学改革,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改实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要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不只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应考核他们的基本技能,使考试制度更具有科学性,防止学生高分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给他们较多的时间,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四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如创作“校园歌曲”举办“校园小报”、“校园诗社”等,大力抓好校风、校训、学风建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教师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形成的,校园文化对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教育摆脱陈旧教育模式的束缚,师生才能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促进其发展步伐。
二、改革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现代基础教育既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又发挥着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任务的同时,又要渗透职教因素,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现在教育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不适应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主要是学生学无所用,无一技之长,甚至毕业回乡后不愿种地,有的直接不会种地,更不懂市场和经济,造成教育与经济建设不相适应,也就很难发挥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教学方法的不相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学生无个性,无时长,缺乏开拓精神。要解决教育与经济这一矛盾,笔者认为:
首先,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把基础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发挥“三教”的各自优势,使教育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走经、科、教三结合的道路,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主动做好科技辐射工作。如我乡中小学在注重普教引进和渗透职教因素的同时,均按大纲要求开设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教育课,配备了专职劳技教师,建立了生产劳动基地,加强了小学后、初中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并在初中毕业生中实行“双岗离校制度”几年来,我乡设置农学、林果、养殖、维修等几个专业,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培训达几千人次,参训率达100 %。使学生在毕业回乡前学得一技之长,回乡后得到充分运用和发挥,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真正发挥了教育为当地建设服务的功能。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实际,编写乡土教材,增加市场经济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改变过去那种读死书和死读书的单调模式,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在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理论和观点,还应结合社会经济实际,针对社会某些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与市场经济中日益强化的物质利益观念相适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观念在不断增强,这股社会潮流无时不在冲击着校园这块圣洁的土地,围墙也隔不住市场经济浪潮对学生的诱惑,致使一些学生的行为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张口闭口谈金钱,讲实惠,拜金主义现象日益滋长起来,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奉献精神被抛之脑后,甚至个别学生悄悄做起生意来,这不能不使我们教师感到困惑。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市场经济,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把物质利益作为学校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主义教育,因势利导,正面引导,把少数学生一味追求物质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压到最低限度,在此基础上,应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